
羅麗珠(Julia Ross),國籍:美國,在台一年,現職:華盛頓DC的自由撰稿者。
今年年初,許多台北市民都收到一張市長郝龍斌簽名的單張,那是美國人茱莉亞.羅絲投書華盛頓郵報的文章中譯:「我在台北學到的垃圾功課」。 內容描述羅絲的「台灣經驗」:鉅細靡遺的垃圾分類、壯觀的等垃圾車隊伍,讓她回到美國深思:我對消費的每一樣東西都有責任,「這門功課,跟中文課一樣有價值」。
兩年多前,身為自由撰稿者的羅絲獲得美國傅爾布萊特獎學金到台灣研究,租住台北木柵,現已返美。經由電子郵件,羅絲接受本報訪問,談她的投書與台灣經驗。
問:你的投書「在台北學到的垃圾功課」被官方大量散發,可以談談嗎?
答:文章刊出來已經四個月了,我收到許多電子郵件,有台灣人跟我道謝,也有印度、美國、香港及歐洲的回收業者,想知道台灣的資源回收作法。
垃圾蒐集 方式迷人
我回到美國之後,看到抗暖化這麼熱門,大家不斷在談「碳抵銷」,但消費還是這麼暢旺!我覺得可以分享我在台灣學到的垃圾回收理念和作法,因為台灣經驗,我自己改變很多。
當我第一次在木柵把我的垃圾丟上垃圾車開始,我就被台灣的垃圾蒐集儀式給迷住了。在台灣,倒垃圾是件整個社區的大事。不像在美國,丟垃圾就只是丟出去罷了,晚上丟、早上有垃圾車載走,大家不會見面。
等垃圾車是台灣最生動的社區經驗,外國朋友都該親眼體會一下:不同種族、不同收入階層和職業的人,都參與這場倒垃圾的盛會,這也讓我覺得自己真的是這個社區的一分子。
像我在投書裡寫的:「我看見夜市的小吃攤老闆提著一大桶蛋殼,邊等垃圾車邊跟便利商店的店員聊天;幫主人倒垃圾的菲傭提著垃圾袋,用家鄉話聊天,還交換廚房用品,熱鬧得像星期天早上的跳蚤市場。還有一些拾荒者穿梭著想撿些紙板和報紙,可以多賣點錢。里長會出來吹哨子維持交通。」這些畫面至今還是很深刻。
垃圾丟出 才知浪費
我的房東太太幫我上了堂丟垃圾的速成班:先到便利商店去買政府規定的專用垃圾袋,你丟得多就得多花錢買袋子。然後,在政府規定的時間才能把垃圾拿出去,和其他居民一樣,在巷口等垃圾車和資源回收車。
當你把自己的垃圾丟上車,你會看到你整個星期消耗了多少東西,你會覺得自己該為這些消耗負責。
有些房東會幫房客垃圾分類。我有位美國朋友一搬進他台北的套房,就丟了好幾袋的垃圾出來,結果他的房東太太仔細檢視他的垃圾之後,責備他吃了太多糖,水果吃太少。他覺得很羞愧,隔天馬上買了一袋橘子,指望房東太太會注意到他故意放在垃圾最上面的橘子皮。
我的房東太太是第一個教我怎麼搭公車、怎麼付車資的人。要先看司機座位旁邊的「上車投幣」或「下車投幣」燈號,這對剛到台灣的人,真的是很有用的資訊。
問:你會如何對美國友人形容台灣?
答:我想我會說,台灣是傳統中國、日本及美國文化綜合體,很有趣,而且人民非常、非常友善。我從沒有在別的國家覺得如此自在。
台北食物 勝過上海
我曾經在上海住過一陣子,比較兩地,我會說,第一,台北有更多人說英文,溝通更容易。第二是食物,上海食物太甜也太油了。所以當我在台北發現有這麼多不同的中國菜,我真是鬆了一口氣。
轉載閱讀》》【2008/05/06 聯合報】
當年馬巿長在推行時,其實蠻可憐的,當初被小巿民罵的很慘,因為很多人都沒有環保概念,不懂丟個垃圾為何還要這麼麻煩。
或許本身就有些環保概念,對這樣的麻煩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對,做好分類習慣後不但環境整潔多外,也可知自己平常消費了什麼,怕買垃圾袋貴,就會少買一些製造垃圾的東西回家丟。
而對於商家的分類是比較困擾了些,常聽到工讀生怨聲載道嫌麻煩,因為很多客人常帶外食來增加困擾,別家我是不知,但我們也開始宣導了,攜帶外食要加10%的清潔費,因為要分類麻煩嘛,不然就是請把垃圾帶走,也會遇到一些投機的客人,偷偷的擺在地上不讓我們發現,不然就是說是別的同學帶的,不能加在他們帳上。真是蠻無力的。
比較困惑的是,外帶袋要買政府規定的手提袋較為不理解,政府可能認為有人怕為要多加那一元兩元而會自備手提袋,這樣就會減少一堆塑膠袋的垃圾,結果是:我在店內收了不少客人留下來的這些花錢買的手提塑膠袋,客人根本就不會為了這一兩元還給妳天天帶在身上備用。
更何況那種小小的六兩大小的手提塑膠袋,若真去巿場買個東西也不夠裝,而傳統巿場也沒提供妳所謂的環保用塑膠手提帶,也是一般的塑膠袋裝著就走。
或許,政府應該作的是先勸導塑膠公廠在製作過成中就應加上環保標準用的材質,這樣要環保的話會來的比較快些吧!
上游原料貴,下游也會賣貴,一旦想到要買那麼貴的塑膠袋,也會習慣性隨身帶個環保袋了吧。
能看到這位美國人對台灣的讚賞,真的感到很開心,畢竟在台灣也有不少像阿天小姐那樣的井底之蛙,總認為台灣是個思想封閉的國家,別的國家月亮比台灣圓,而不懂的珍惜台灣,欣賞台灣。